內容大綱
為什麼會想閱讀這本書呢?
因為書名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的關係,讓我想一探究竟,這本書所說的自學力有什麼厲害之處,其實大部分人從學校畢業後,可能就再也沒進過教室再學習什麼了。若遇到工作上需要,但自己不會的技能,那該怎麼辦呢?通常最多的選擇都是自學,那自學能力就非常重要了,那麼怎樣自學才有好的學習效果和成果,是我想閱讀這本書的原因。
通才?專才?哪種人才具備優勢?
在我還沒閱讀這本書之前,我覺得成為某領域的專才,才是具備優勢的好人才!
通才這2字在我的想法裡是那種〝什麼都會,但什麼都不精〞的人才,屬於負面詞。
這本書卻大大的推翻我的刻板印象,書裡鼓吹通才,才是市場裡需要的,這該怎麼說呢?
書裡有這麼一段話
每位專精者到最後都會體悟到一點:不管是哪種技能,琢磨到一個程度,你會變得很出色,但是忽然間一般大眾就對你不感興趣了,你只能打動專業人士,你在此時此刻也發現自己〝已太過頭〞。
意思是說,專精到某種程度時,已超過一般大眾所能理解的範圍,只有在業內的人才懂你想要表達什麼,甚至只有同業才看得懂,對於一般人而言,你目前的專業知識和程度他們無法理解也不懂,導致專才有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通才比專才更具優勢嗎?
看了這本書後我想了想,好像是這樣!以就業市場來說,打開各家的徵才條件,如果徵的是美編的工作,我常看到類似這種條件:
- 平面設計:含報刊、雜誌及固冊之排版、印刷品設計、內頁排版、POP美工、排版美工等
- 網頁設計:結合文字、聲光、音樂、圖片、影像及動畫功能,編撰成網路網頁內容
- 網站內容維護:包含網頁設計、Banner設計、EDM視覺設計
以上述條件來說,屬於多種技能的組合:平面設計、網頁設計、寫作能力、影片剪輯編輯,這4種能力就以目前大專院校校系來細分的話,大約分別屬於〝平面、視覺設計系〞、〝數位媒體設計系〞、〝中文或新聞系〞、〝大眾傳播學系〞,這根本就是要會多元能力才能應徵到這份工作,1個人要全會這些,有可能嗎?類似這種徵才條件常常被某些類似〝靠北XX〞這種社群貼出來被人詬病說是壓榨勞工,不討論是否合理或有壓榨勞工之嫌,現在要應徵工作,需要你有各種能力的這種徵才條件,好像真的越來越普遍,那麼說,如果你只專精於某個技能並達到很頂尖的地步,這樣真的好嗎?在就業市場會非常吃虧,那麼通才是否更具備優勢呢?
如何成為專業通才的5大原則
通才不就是什麼都會,但是什麼都不精?專業通才,這四個字不就很矛盾?
我第一次讀的時候也覺得怪怪的,後來深入了解,所謂的專業通才指的是,除了多樣技能都會之外,須將這些技能達到熟悉且能應用自如的程度,達到這種程度之後就不需要再專研下去了,因為再專研下去,在實用的目的下已無太大進步可言,把這些時間省下來,投入另件更需費心力的事情上才實際,整體以實務為導向。
該怎麼做呢?書裡提了5大原則
- 技能堆疊>(優於)專精
- 短期專精
- 百分之八十法則
- 整合>(優於)分離
- 重複與抗性
1.技能堆疊>(優於)專精
簡單來說就是,不管什麼事情,在多數事情上做得比多數人好,但是不用到第一、完美、非常好的地步,指的是在一定水準之上,當你在多數事情都有一定水準,將這些技能堆疊加以組合變化形成自己的個人優勢和特色。
【舉例說明】
書中有提到作者高中時的吉他老師,就是這種通才,一開始作者只想專精於某個很冷門的吉他彈奏技巧,每次提議要練習這部份時,老師卻希望他花時間學習其他風格的音樂,光學這冷門技術並不能使他成為一個好的音樂家,而且作者在這層面的技術上,已經夠好了,再加強,也不會有太大的進步。
老師可以一直做吉他手這行,是因為他能夠填補音樂工作室或樂團裡任何有需要補上的位置,會各種風格的音樂,可以搖滾、爵士、鄉村、能演唱、能用鋼琴、貝斯和鼓並即興演出,還善於製作和行銷,都具備一定水準之上,數了數這些重點技能就有10項,他不是任何方面的第一人才是通才,才能有許多機會,像是得到有薪酬的巡迴演奏機會、在樂團兼差、在錄製時伴奏、教人吉他,因為音樂的多樣性和懂得學習商業所需技能,像是製作技術、行銷、銷售等等….因此能做著他喜歡的工作並賺錢養家。
若換成只專精於搖滾風格的吉他手呢?是否只能等到青睞他的公司跟他簽約,然後期待自己成名,這樣是把自己的職業生涯寄託在一個未確定的未來之上,若一直等下去都沒有遇到伯樂呢?只專精於一種風格,能夠找到的兼差或工作類型也有限,等於侷限了自己的機會,只能仰賴別人發現你並給你機會,說不定在這等待的過程中被現實生活打倒,因而放棄了搖滾樂,迫而做其他能夠養家活口的職業。
書中這段話,說明了通才與專才的最大差異:
【專才】努力在某方面成為最好的那一個,藉此吸引某個人慧眼提拔,簽下某種契約;到最後,他們得要仰賴某人。
但【通才】會去培養任何他們需要的任何能力,他們可以完全靠自己。
換句話說,就是不需仰賴他人,能夠靠自己。
2.短期專精
不是要你同時把每件事都做更好,是當你有需求想學習新技能時,你只需在那段時間裡,一次專注於1~2件事,把這1~2件事做到熟悉程度之上後,之後只需要花少量時間維持之前的熟悉感,再把大量時間分配轉移到學習下件事情上,不需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無助於你想要提升的技能上。
【舉例說明】
書中作者提了冥想的例子,他因為想解決焦慮問題而請了冥想老師,當老師問他說一天花多少時間冥想時,他卻說約5分鐘,有時候甚至沒有。
老師就再問他,他都花大部分的時間做什麼,他說彈吉他、健身之類的,然而這些事都是他已經很熟悉的,老師就接著問他,焦慮問題對他的困擾程度是多大?作者說非常非常困擾,老師就說,既然目前你最在意的問題是焦慮的問題,為什麼你不是在這個時刻裡多花時間專注於能解決焦慮的冥想練習上,而是去做對減緩焦慮無幫助的吉他和健身上呢?
作者卻說,他有部分焦慮來自於,他若花了許多時間在冥想上而減少了練習吉他、健身的時間,導致這方面的退步,他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事情發生,事實上作者說他後來覺得自己想太多了,就在他花了許多時間練習冥想後,雖然短期犧牲了其他技能的鍛鍊時間,但是,當他養成冥想習慣後,反而增進了其他方面的練習品質。
整段例子在說明,你想要提升某個能力時,你必須在短期間內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在你想提升的技能上,而不是做跟你要精進能力無關的其他事,就算要犧牲一些其他練習的時間或導致其他技能的退步,你也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這無可避免,當目前的技能熟練到一個程度後,你就可以再調整個別練習的分配比例,事實上之前做過的練習只要有一定的熟悉度,因為退步想回到之前的水準,是很容易的事。
3.百分之八十法則
若百分之百代表全世界最頂尖的程度,那麼只需要做到80%的程度就好,超過80%就是跨進專精的領域了,雖然說只有八成熟悉,不過對多數人來說已經非常非常足夠了,這邊所說的80%不是要以80%為學習目標,而是依照自己的需求,學到覺得足夠的程度即可。
【舉例說明】
書中提到了作者的跆拳道教練為例,他形容教練很清楚在運動方面成為世界第一沒有太大的意義。並希望他在健身方面不要偏重或擅長任何一方,能全方位發展,教練花了許多時間幫助他訓練肌力、跑步並伸展,就是各種關於體能增進的訓練都去做,而教練給他最深的印象是,從不敦促他用最頂尖的的標準去做重訓或其他體能練習,只希望他們能夠從運動中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好,如果某個運動不能再讓他在其他方面變得更好時,就會建議不要把這麼多的注意力放在這,繼續做其他能讓他變得更好的運動並繼續向前邁進。
4.整合>(優於)分離
這邊的整合指的是結果,分離指的是從這結果中,分離抽出要達到的小步驟、小目標、所需要小技能。無論你想達到的結果是什麼,以結果為脈絡,從中分析並挑選你實務上用的到的知識、技術並以實務為導向去做練習與學習,不要做跟結果無關或沒有幫助的練習。
【舉例說明】
書中舉了學跆拳道的例子,跆拳道踢法有一千零一種,但只要熟悉其中4~5種主要踢法就可以參賽,若最終結果是為了可以比賽得到好成績,那麼在這個脈絡上,最務實的方式就是去練習最常用的這4~5種踢法並熟悉到一定水準之上,那麼才會朝著你想要的結果邁進,如果你沒有從結果為脈絡去抽出需先單獨練習的個別招式,只是憑感覺練習一些覺得非常炫卻無法增進成績的踢法,那麼這個招式對於參賽成績並無幫助。
5.重複與抗性
練習重複做同件事達到熟悉,是在學習中一定會遇到的過程,但熟悉之後就會開始覺得無聊並發覺自己毫無進步,為了做而做,如果你想要更加進步,就要適時調高練習的難度、增加挑戰,這就是抗性,有抗性才能幫助技能有所提升,而這個難度只需在你能達到的程度再難一點點即可,借用書中的這句話〝有挑戰,但能成功〞。
【舉例說明】
我現在想講的是自己的親身體驗,從去年7月開始,為了自己的健康,開始養成一週運動至少4次,每次走路1小時的習慣,很幸運的習慣有養成並已經過了10個月了,就在最近發覺這樣的強度身體已經適應,不過就覺得沒有以前剛開始運動時的效果。
最近在讀這本書時,我領悟到,如果沒有把這個強度增加是不會有所進步與進展,於是我試著增加一點點的難度,原本是小步伐輕鬆自然走路1小時,我改試著跨大步伐並加快速度,之前是在相同距離下走1小時,現在是希望可以55分鐘左右完成,就在這樣改變強度之後,有時有達到,有時就沒有,為了要維持55分鐘內達到,我勢必在目前的稍為有些難的強度下持續練習著,讓品質能夠維持住,這讓本來已經適應從前強度的我,終於開始不覺得運動無聊了,雖有挑戰,但努力一點還是辦的到,在這樣有時成功,有時卻沒有的狀況下,人都想要成功的次數多一點,這也能激勵自己在運動時認真看待並注意自己的練習狀況,希望接下來適應後,看能不能開始慢跑一小段或轉換一下做跟有氧無關的肌耐力練習。
從關鍵統合技能開始
在實行專業通才的5大原則下,作者提出了5個關鍵的基礎技能,能將5大原則統合起來,在閱讀的時候,有些我很能理解,但有些像是邏輯、說服、信念,有些我完全沒概念,就不是很明白。
1.紀律
培養任何能力,紀律是非常重要的,不可能只靠空想就把能力培養起來,要實際付出行動,踏踏實實的去將每天要做的鍛鍊排進行程中並將其視為每天重要的事情,這一切才有可能。
人都是這樣的,一開始要照著自己訂下的規矩每天花些時間鍛鍊時,我們就會找很多理由藉口拖延而不去做,不然就是讓其他事情搶走注意力。以減肥來說,相信蠻多人曾這樣說:「今天工作太累了,明天再開始吧!」,然後明天又說一樣的話,我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久了也就不當一回事了,繼續隨波逐流,最後還是一事無成,就會對自己感到失望,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做不好!
書中有一段內容,真的超有感:
紀律的力量來自於熱情。有時候熱情一開始是負面的,隨著你不斷改進,會慢慢變成一朵花,變成重要的、重大、美麗、美好的事物。這會變成美好且值得追求的事物,成為你想要追求的、而不是追著你跑的東西。但,沒錯,一開始,多數人都是因為想要避開生命中某些醜陋不堪、令人憎惡、毫無好處、極為可怕的痛處,才找到紀律的,因此,我們越去思考那股痛苦,當我們努力忽視它或避開它時就愈不會停下來,也就能擁有愈多熱情去進行自己的追求。
有時候養成紀律的關鍵就是作者所說的這樣,因為想要改善讓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才會有那股動力讓自己去找方法改變並重視它,在過程中為了要擺脫痛苦,就會督促自身將能擺脫痛苦的鍛鍊當作是一種非做不可的動力,而這股動力促成了紀律的養成,當你因為紀律開始改變,一切都在好轉當中,原本讓自己覺得痛苦的事變成美好的事,為了要將這份美好延續下去,你會更有紀律的保持下去,變成一個良性循環。
如何讓養成紀律容易開始呢?我最近也在嚐試,就是讓開始的第一步簡單到只要做就會成功的程度,我覺得初步的效果是不錯的,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下方2篇文章:
2.聚焦
這邊說的聚焦指的應該是專注力(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關係,書中用聚焦2字 ,讀起來不太順)。這裡說到,人每天總有一堆混亂的思緒從腦中飄來飄去,也有一堆會搶走你注意力的人事物,導致被上述這些左右了思緒、出現各種感受,進而佔滿你的腦袋,有時影響你一整天,根本沒心情投入任何事情上?遇到這樣的狀況,要學會自我察覺與抽離,專注聚焦在此時此刻,不要被負面的感受牽著鼻子走。
書中有說到,要訓練自己聚焦,試著專注於呼吸,專注自己正在吸正在吐會有些幫助,或者每天練習冥想來幫助聚焦,書中有提供冥想的練習方法。
書中解說聚焦這段時,我覺得沒有說明的很好,其實有點不知所云,只是他描述的情境讓我聯想到另一本書,叫做 一個新世界,我是根據這本書的內容才比較明白他所謂聚焦的意思,在一個新世界裡,把這個抽離並聚焦當下的情境叫做臨在,有興趣的可以找這本來看,我覺得對常陷進情緒風爆裡久久無法釋懷的人會有蠻大的幫助。
3.邏輯
講到邏輯訓練,想到了從小到大,上的數學課,書中說數學是訓練邏輯用的。
什麼!!!我是否聽錯?就我從小對數學的認識,覺得它跟邏輯沒半毛關係,我只知道背一堆公式,應用公式解題,讓我每次解題都不知所措,每次都不及格的痛恨科目,竟然跟邏輯有關?如果當時有人跟我說,數學可以訓練邏輯幫助思考,我可能會願意多認真學習一下。
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邏輯整理你的想法;邏輯讓你好好去思考,而且是用對的方式思考。
有了邏輯,我們才不會買下爛貨、把票投給蠢蛋或踏進讓自己大受驚嚇的地方。說白了,邏輯就是生活中的防胡說八道的偵測器。人生是你的,如果想要好好活下來,你就要能夠思考。你必需要看透各種事物,找到自己的路。你需要知道那些因素才能構成好的主張,什麼才叫做紮實的理據。
原來訓練邏輯是幫助人思考,能夠讓我們判斷事情的真假好壞,不容易受騙上當,看透事情,也能在跟人爭辯時,根據事實言之有物,捍衛自己的立場。
這讓我想到各家電視台所播報的新聞或政論節目,其實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政治上的立場,我是經過資深同事的提醒後慢慢知道的。
年輕時大約剛畢業20幾歲,我就真的不帶腦,對於所有資訊無論是報紙、新聞、雜誌等…..我都是這樣的心態,我看了之後就相信了,我並不會去質疑他們是否帶風向,直到我發現各家政論節目就算講同一主題,A台的主張完全和B台相反,這時我才理解到,原來同件事可從多種不同角度切入,不是只有1個面向。之後便清楚,電視台、網路上發布的新聞不要全信,看的時候要思考這則新聞的合理性,也不要被片面的剪接影片給唬弄了。
學會思考真的是件重要的能力,這點是我沒想過的,讀了這本書後,覺得自己真的很欠缺這方面的知識,想找找這方面的書籍好好了解了解。
4.說服
看到說服這2個字,讓我想到的是,去討好對方,讓對方認同你、喜歡你。
想了想,這對我來說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辦不到阿!
顯然我是誤會了說服2字,書中所說的說服並不是這樣的,反而這樣會弄巧成拙。
書中有這麼二段話,我很喜歡:
要引起他人注意,始於講述事實。如果你想成為有說服力的人,就必須對自己講的話有信心,因為一個人連對自己都感到不確定時,別人也感覺的到。說服的重點不是要讓每個人都喜歡你,而是要讓夠多人喜歡你。
如果你想要具說服力,你要做的就是找到認為你提出的事物能帶來幸福的人,不管是飲食計畫、滑板還是政治意識形態,都好。說服力的重點不是扭轉對方意見,反而是要確認。
提出任何你覺得對人有幫助的事情、理念、作法、產品等…..都會有人不認同你,反駁你,你無須說服那些不認同你的人,因為那不是你的市場,你只須說服那些對你稍微有些認同的人加入你即可,讓夠多的人喜歡你。
5.信念
作者在信念這段講得很凌亂,大概是我沒慧根,我不太理解他想表達的是什麼?
可能我要去閱讀哲學相關的書籍才會明白,因為書中講了蠻多次關於哲學的東西,我想他應該是用哲學的方式去講述信念的。
就我閱讀後的個人理解來說明,信念是一種態度,認為某些事情是某個樣子。
像是你認為要達到目標,努力是很重要的,於是用努力勤奮的方式達到。
你認為幫助人是對的好的,於是你會基於這種理念去行善等….
像賺錢這事,有人覺得賺錢要正當、不可以用欺騙的手段獲得,這是他對於賺錢這件事情的信念和態度,只要是不正當方式賺的錢,他不會接受。有的人卻覺得只要賺到錢,什麼手段都可以,無所謂,擁有好的信念會驅動你做好的事情,有負面的信念就會讓你偏向於壞的,這就是信念,所以信念就非常重要。
感想
老實說整本書真的不是那麼好讀,前二章看了一度想要放棄,尤其是第二章講關於自由的哲學概念,簡直是讓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讀第2遍還是不知所云,作者文筆像是在對朋友說話的口吻,接下來僅是我個人意見,就是覺得廢話蠻多的,有些觀念會重複多次,在閱讀過程中,你可能會有這樣的反應「嗯….這段我剛剛看過嗎?好熟悉喔!恩…應該沒有吧?我搞錯了嗎?」的這種感覺!有些很重要的重點都藏在他寫的文章段落裡,要特別畫線標註出來,不然下次翻要找,又要翻老半天,不知道在哪?
不過他提出的專業通才的5大原則真的對自學釐清了很多方法和觀念,這部分很棒。
以上是我閱讀這本書的心得筆記,有些我理解有誤的地方,也可以提出來跟我討論討論,畢竟作者有些觀點,像是有關於哲學、邏輯的部分,畢竟我沒有接觸過,我只能就我有限的知識和經驗裡去理解。